外贸鞋子直播间男士以及外贸鞋子

清晨五六点,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早餐店传来热气腾腾的包子香味,薇娅开始钻进被窝睡觉;下午四五点,夕阳即将落下,鸟儿归巢时,薇娅才开始今天的第一顿“早餐”。

成为淘宝主播后,这样“夜猫般”的作息习惯,薇娅维持了近叁年时间。

薇娅有过许多身份:线下女装店老板、歌手艺人、网店老板、淘女郎。这条长达16年的转型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她曾因理念不合离开过唱片公司。

薇娅的每次成功转型,都离不开幕后“军师”的身影:他是与薇娅“并肩作战”的丈夫,也是薇娅背后谦寻直播机构的董事长,董海锋。

“你们真是做女装生意的天才”

2003年,17岁的薇娅和当时还是男朋友的董海锋,在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对面,开了一家6平方米的女装小店。

董海锋当时还是一名大学生,擅长街舞,靠着给明星伴舞、演出,攒下了一笔钱,成为北京小店的启动资金。也因为练舞的关系,他喜欢时髦、潮流的服装,经常在批发市场买衣服。

开了女装店后,熟悉北京服装批发市场的董海锋就负责进货选品。“一楼是杭州、广州女装批发,如果从这里拿款,会跟很多店铺的款式一样,就要打价格战;我比较喜欢去二楼,淘一些外贸尾单,然后给薇娅搭配成一套,这样基本不会撞衫,又很有自己的风格。”

开店仅3个月,两人就存下了10万元。看着店里络绎不绝的客流,隔壁家白T恤的店老板惊呼:“你们简直就是做女装生意的天才!”

和那条街上其他的女装店不同,这家店铺不讲价,最热销的款式也总是薇娅身上那套。薇娅是女装店的“活招牌”,董海锋认为最有可能成为“爆款”的衣服,就让薇娅穿在身上展示。这样的销售模式,是董海锋有意为之。

2003年,正是萧亚轩、孙燕姿等女歌手最火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放着她们的歌曲,她们的穿衣风格也成为当时潮流:男士最小码的紧身小背心和肥肥大大的休闲裤。董海锋和薇娅还会去小商品市场,买回项链、鞋子、包包以及腰带,搭配好全身,再由薇娅进行展示。

董海锋说,当年这种销售模式,其实跟现在的淘宝直播很相像。“我们挑款,顾客喜欢我们的风格,也喜欢我们的销售方式:从不讲价,不来虚的;淘宝直播也一样,主播挑选好的产品,低利润,粉丝信任主播的眼光、口碑,才会消费。”

靠着搭配成套的“爆款”,小店的生意越做越好。3个月之后,两个人就租下了一个批发档口,做起了女装批发生意。“一个款式每天能卖百来件,经常供不应求,后来我们投资建了一个小型加工厂,自己设计、生产衣服。”

从歌手到七家店老板

当时的薇娅没想到,自己后来还会成为一名歌手。

2005年,热爱唱歌的薇娅在董海锋的支持推荐下,参加了一档名为“超级偶像”的综艺选秀节目。她和另一个女生组成的女子组合拿到了冠军,并成功签约环球唱片,和潘玮柏、陈奕迅同属一家公司。

“公司当时没有给她发唱片的计划,为了寻求发展,薇娅就离开环球公司,签了另一家北京的唱片公司,并成为叁人组合的主唱。”后来,董海锋还成了组合的经纪人。

这段时间,组合发了专辑《Don’t Lie》,薇娅还和林俊杰一起拍过广告,和成龙同台演出,主持过大小节目。

没想到,因为理念不同,董海锋和薇娅又离开了公司。

“这时候,北京服装店的生意已经不好做了。”董海锋回忆说,当时正好赶上北京奥运会,货物需分批进入北京,物流不便导致生意受影响。

正好薇娅的表姐想去西安考察服装市场,拉上了董海锋。董海锋随后就在西安的康复路,用之前的积蓄“重操旧业”,重新开了一家女装批发店。

在嘈杂脏乱的批发市场内,董海锋的批发店十分亮眼:门头是粉色Led灯,室内用了黑色酷炫的装修风格,每一个模特身上都是成套的时尚穿搭。“我们把北京最时尚的风格搬到了西安,店里的每个店员,都穿上了适合她风格的服装。西安当时的批发市场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店铺,所以我们的生意一开始就特别好。“

那时候批发市场主要做早上的生意,一到下午,批发商少了,店员就开始嗑瓜子、看报纸。“下午很多散户来看货,批发档口不愿意做他们的生意,嫌麻烦,嫌量少。”董海锋说,自己当时要求店员必须接待散户,因为散户数量多,后来零售的营业额甚至占了店铺总营业额的60%,利润也比批发高得多。

董海锋和薇娅每个月都会在广州待上一个星期,仔细进货。两个月后,他们在西安开了第二家批发店,然后第叁家、第四家……一直开了七家。

生意最好的时候,七家店铺一天的营业额超40万。董海锋和薇娅结了婚,并且在西安、广州两地置办了好几套房产。

开网店亏掉200万后,又亏掉广州一套房

每天都有不菲的现金进账,在西安有房有车,一家人的日子很是惬意。只是没想到董海锋随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七家线下店铺全部关闭,到广州开网店。

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家人的反对。那是2012年,董海锋敏锐地察觉到电商的兴起。“我和薇娅开始在网上买一些东西,比如日常用品、衣服甚至家电等,价格实惠还比实体店方便。”

薇娅也发现,很多进店的客人,在试衣间里拍了衣服的照片、吊牌等信息,上网搜索同款,搜到了就不会在店铺消费,这让店铺的营业额快速下滑,日营业额一度在20万边缘徘徊。

董海锋分析了当时的服装市场,“一方面是电商迅速崛起,另一方面西安店面租金越来越高。”

“想了想,还不如放手一搏,不要给自己留后路。”

两人用了半个月时间,关掉了七家线下店铺。2012年底他们来到了广州,火速开了一家淘宝女装店。薇娅负责开发设计以及模特工作,董海锋抓生产端以及团队管理,俩人请了摄影师负责拍摄以及店铺的视觉设计。

受传统销售模式的影响,刚开始转做网店的董海锋很“憋屈”。“为啥大家都做包邮?我宁可不卖,也不可能亏钱卖!”、 “测款是什么?不是备齐了货再销售吗?”

到了9月,俩人觉得“有些经验”了,又开了一家天猫店。没想到第一年,网店亏了200多万,积压了大量冬装库存。

第一年电商试水之后,负责生产的合伙人退出,董海锋找了一家相对小型但对品质执着的工厂老板。

网店渐渐有了微薄的盈利。2014年双11,店铺一款呢子大衣卖爆了,当天有570多万销售额,两人却开心不起来:570多万,超了预期值近叁倍,工厂根本生产不出来。“临时去找了工厂生产,没有磨合、货品品质也没把控好,再加上生产周期过长,赔掉了200多万,就把广州一套房卖了来周转。”

赔掉的广州一套房

这是董海锋做生意以来,遇到的最大教训。但却给了他很大的信心:“线下生意一天顶多几十万营业额,但网店如果做得好,爆发力居然这么强大。”

从淘女郎到主播

2015年的天猫双11,董海锋和薇娅经营的网店,已经做到一天卖出1000多万的成绩,年销售额也达到3000多万。

许多商家找上门来,指名要跟店里的“明星模特”薇娅合作,拍摄产品照片。薇娅渐渐成为一名“淘女郎”,以她为模特拍摄的鞋子月销量,经常超过2万双,最多的,月销6万多笔。

直播间的薇娅

2016年,作为一名淘女郎,薇娅接到了直播小二的邀请电话,并尝试转型成主播。

“作为电商卖家,我们知道流量的可贵。所以薇娅转型做主播,刚开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我们的女装店铺引流。”董海锋说。

原先,董海锋总是为薇娅把关商品,跟商家对接,负责大部分的幕后工作。直到2017年,薇娅为皮草商家做直播。“皮草客单价高,之前从没有直播过。”董海锋说,“那场直播,薇娅选款非常精准,她了解自己的粉丝,皮草的长度、版型、风格,都是她挑选的。在几十个款里,她做了预估,哪个销量可能是最好的,哪个可能是第二,最后成交结果跟她的预估几乎是一样的。”

这场直播,薇娅引导成交7000多万,也让董海锋彻底将心放回肚子:“我们经历过的事,踩过的坑,最后都为主播这个职业做了铺垫。现在薇娅对直播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我很放心基本上不用我参与决定了,她决定了就行。”

6月1日晚,薇娅在镜头前,开始了天猫618期间的直播工作。70多人的选品团队则在半个月前,就开始了选品工作。“这是一年当中为数不多的,持续一段时间为商家做推荐的日子,我们希望选择更优质的产品,优惠力度谈到最高,同时关注粉丝的满意度。”

2021年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实现量价齐升。《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鞋靴出口前两大省份福建、广东调研了解到,由于我国疫情防控精准有效,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劲,国际鞋类订单持续回流,鞋类出口数量、金额稳步增长。不过,随着原材料、用工、物流等成本不断上涨,部分企业虽然订单充足,但盈利承压,“只赚吆喝难赚钱”。此外,行业传统模式难以为继、机械化和智能化改造步伐缓慢等难题待解。

赵乃育 绘

韧性凸显 企业业绩稳步回暖

记者从商务部获悉,2021年,我国出口鞋靴金额479亿美元,同比增长35%,出口价格延续上涨势头,2021年上涨15%。制鞋产业链供应链展现了很强的韧性。

自营出口报关数量320万余双,报关金额接近30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0%、30.6%——专注于运动鞋、休闲鞋等鞋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及跨国贸易的福建安恒致远鞋业有限公司在2021年实现大丰收。

该公司总经理朱晓晖对记者说,公司目前外贸形势良好,客户预告的订单已排到2022年6月。未来希望争取与更多国际品牌合作,提高总体竞争力。

福建是我国鞋靴出口的第一大省份。记者采访了解到,受疫情影响,经历了2020年显着下滑后,福建鞋类出口已经走出低谷,稳步回暖,出口规模全面超过疫情前水平。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福州海关获悉,2021年福建省共出口鞋类产品24.9亿双,价值79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6%、26.3%,较2019年分别增长3.5%、2.9%。

在我国排名第二的鞋靴出口大省广东,回暖趋势同样明显。位于广东清远的诚展鞋业厂区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正加班加点赶制订单。

诚展鞋业成立于2006年,主要生产国际品牌运动鞋、高尔夫鞋、休闲鞋、登山鞋,现有员工5000多人。2021年公司订单稳步恢复,相较2020年上涨了约15%。不过,与2019年相比还有5%的追补空间。“主要是2020年缩减较大,降幅约20%。”诚展鞋业负责人说。

谈及2022年的市场形势,该负责人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年内产出700万双鞋,目前生产排期直到6月都满了。

诚展鞋业这几年的业绩变化,也是广东鞋类出口外贸企业经营情况的缩影。记者从广州海关获悉,2021年广东出口鞋靴678.1亿元,同比增长14.1%。广州海关关区内7地市(广州、佛山、清远、肇庆、河源、韶关、云浮)有出口业务的鞋靴企业数量也从2020年1225家增长到了2021年1423家,而这一数量在10年前为491家。

喜中有忧 转型升级“有心无力”

订单虽然充足,企业并非高枕无忧,原材料成本、用工和社保成本、国际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不断增高是普遍反映的困难,“只赚吆喝难赚钱”困扰着很多企业。

朱晓晖说,目前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已上涨30%,但是客人以过往的价格下单,这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同时,受到货柜紧张和疫情影响很多成品无法出货,需要很大的现金流才能支撑。

用工紧张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负担。由于疫情局地散发,很多工人返乡后不愿意出来务工,导致企业长期缺工,大部分企业普遍采取涨薪稳岗。以莆田为例,目前鞋类企业已经涨薪8%至15%,稳住了一部分工人,但工人缺口还有20%左右。

青春之家(福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景说,随着用工紧张,各种原材料上涨,一双鞋成本起码增加10%。

大部分企业在转型升级上“有心无力”。鞋类企业多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部分企业尝试提高设备智能化和机械化水平,以减少用工量,但因制鞋工序繁多,全面机械化和智能化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无法承担,智能化改造因此搁浅。

提高产能后能否有效消化也是企业关心的问题。目前,不少企业为了抓住这波订单红利纷纷扩展产能。在莆田艾力艾鞋服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工人们正为赶制订单而紧张地工作。公司行政经理陈龙说,目前订单充足,2022年计划再扩增4条生产线,产能在现有基础上再翻倍。

莆田富拓鞋业有限公司也在兴建新厂房。公司研发中心经理林建华说,订单大幅回流之后,现有生产线已不能满足需求,建厂扩招迫在眉睫。

不过,因对订单的可持续性心存担忧,也有工厂放慢节奏,选择观望。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教授竺彩华表示,鞋类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会在我国经济、产业和外贸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到冲击,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住了订单,但由于各项成本上升,行业利润空间促狭、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的局面难以改变。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所长许英明认为,近年来,我国鞋类等出口型制造业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低成本竞争优势不断下降等诸多挑战。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技术、服务、资本等要素将加速流动,在总体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区域总福利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东盟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将增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这将带来一定挑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对于制鞋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商务部针对企业面临的困难和诉求,先后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举措,包括认定一批鞋类产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并加大培育力度,举办鞋类产品境外品牌展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缓解国际物流压力等。接下来,商务部将全力以赴做好稳外贸政策落实,鼓励制鞋等传统行业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出口行业高质量发展。

抢抓机遇 打造竞争新优势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受访企业和专家表示,转型升级是鞋类等传统外贸出口企业唯一的出路,内外市场并重、实现均衡发展将是有效途径。

莆田市鞋业协会会长陈文彪表示,目前海外疫情防控形势不明朗,国际品牌商一般以3年为一个周期安排订单,所以这段时间国际订单较为稳定。外贸鞋企应借这个窗口期,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内外均衡发展。

在巩固外部市场方面,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我国供应链完整,工艺精湛,韧性较强,传统外贸企业必须转换赛道,专注鞋业细分领域,打造“隐形冠军”。

竺彩华建议,推动生产工艺流程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重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定制生产、数字营销,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型,推动行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

许英明提出,要积极拥抱数字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积极推进生产和贸易链条数字化,持续改进生产线,更多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及时把握消费趋势,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加强自身竞争力。

华峰集团正是通过技术创新,在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合作中掌握了主动权。近年来,集团聚焦鞋用纺织材料研发,其再生纤维、水性油墨3D增材印花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集团也成为多个国际运动品牌的主要供货商,目前车间里在生产两年前的订单,设计中心则在研发两年后的潮流产品。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转型还需要资金、人才、市场等各方面支撑。例如,在资金支持上,一些企业提出,可以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行业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平台创新的支持力度。

许英明说,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期,为鞋类等传统外贸产业拓展内销业务提供了潜力和空间。外贸企业在注重出口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国内市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陈文彪也表示,国潮品牌崛起以及网络销售模式变化,为鞋类企业带来大量订单,国内市场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竺彩华提出,未来随着国外疫情缓解,产业链供应链逐步修复,留给国内企业转型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政企要合力加快转型步伐。建议从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出台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记者 王文博 丁乐 赵雪彤 郭圻 陈旺 北京 广州 福州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