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杭州丝绸被面介绍与杭州丝绸被面百子图

发布时间:

古语有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自古便是人杰地灵之地。

不仅拥有“金山银山”,

更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更被誉为“文明的曙光”。

衣物是人类自古便必不可少的用品,

除了棉、葛布、麻等材料外,

丝绸更是自古以来的“奢侈品”,

做一件丝绸连衣裙,

需要(70克/m2)双绉3.9平方米,生丝364克,

蚕茧3000克,桑蚕1500条,蚕卵1800个。

真丝产品不仅内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有防风、除湿、安神、滋养及平衡人体肌肤的功效,

更具有有优秀的保暖性、耐热性。

因此,不止是古代,

即使是衣物材质种类繁多的现代,

真丝材质的衣物价格依旧昂贵。

许多大牌发售的丝质衣物,

款式材质虽然十分不错,

但价格却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

今天,小白就带大家来看看杭州著名的丝绸吧~杭州丝绸,质轻柔软,色彩美丽,

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

白居易“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

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

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杭绸品种繁多,有绸、缎、绫、绢等十几类品种,

最著名的品牌有长城、喜得宝、万事利、凯地、杭丝路等。

杭州生产绸、缎、棉、纺、绉、绫、罗等十四个大类,

二百多个品种,二千余个花色,图景新颖,

富丽华贵,花卉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

杭州作为历史上闻名中外的“丝绸之府”,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

所产之绸更是质优价美。

2011年9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杭州丝绸”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来往杭州的游客,

如果有丝绸品的爱好者,

一定都会选择买几件带回去~

毕竟杭州的丝绸产业已具规模,

不仅拥有成熟的产业链和优质的材料来源,

自身的产品也拥有独特的设计。

杭绸和西湖一样,

已经逐渐成为了杭州的文化名片,

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民众基础。

杭州的丝绸织锦是精致、和谐之美的集大成之象征,拥有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

它们不只是单纯的生活消费品,

它们更是承载了杭州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悟。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大家现在对杭绸是不是多了那么一丝丝的了解呢~如果大家家里有不穿的旧衣物~

可以选择交给小白哦~

小白不仅能回收免费帮忙处理旧衣服和旧鞋子,

还能帮忙处理各种家中闲置的书籍、玩偶、床单等用品哦~

快来和小白一起助力环保事业吧~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小巷,是杭州活态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杭州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长期积淀。由杭州市委外宣办、上城区委宣传部主办,杭州发布、悦杭州承办的“城市记忆•杭州巷子文化季”主题活动已经正式启动,我们将通过巷子文化摄影展、杭州巷子诗歌朗诵会、万人走巷子等活动,打开那些古往今来的城市记忆。今天,随杭小微一起去寻找杭州那些最具“匠心”的巷子。

生活的烟火气给了杭州巷子勃勃生气,隐藏在其中的匠人,则用双手,让杭州人的品质生活更有底气。

打铜巷打铜声中出大师

时光倒流千年,“叮叮当当”的打铜声,一直是这条巷子的主旋律。

南起鼓楼前,北接河坊街,仅仅180米深的巷子,依旧是白墙、石板路、雕花屋檐和古旧门窗,依稀能咂摸出明清时的感觉。

自吴越国、南宋迁都杭州,大量铜匠随之到来,同时带来的还有铜锡五金铺,云集在西湖边的天子脚下;清朝到民国初期,这里又见证了杭州铜器制造业的鼎盛时光。

打铜巷入口:今已不闻打铜声,巷子空留静谧

打铜巷岔道 很少人走过

最为人所知的“朱府铜艺”,可上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到了第四代传人朱炳仁手中,成了“杭州一绝”,乃至“中国一绝”。朱炳仁7岁随父学艺,在打铜巷度过了不少时光。

江南铜屋

一旁的河坊街,还有中国唯一一座江南铜屋——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在这位“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手中,开创性地让“书、画、刻、雕、锻、铸”六位一体。

朱炳仁作品 雷峰塔铜制雕像

不管是杭州灵隐铜殿、无锡灵山的百子弥勒、西安大雁塔唐玄奘求法图,还是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回归铜雕门、上海金茂大厦铜装饰、APEC会场的百幅铜壁画,亦或是去年G20峰会大放光彩的主会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内的大型铜构件……铜在他手中,竟会如此舒展。

朱炳仁作品 同源桥铜制雕像和背后一墙的小佛像

生于1944年的朱炳仁,一直在坚持,至今仍每天进行铜艺创作,正如他自己所说:“铜默默地掩隐在深绿色的氧化层下,坚守着自己的沉稳与永恒。”

城隍牌楼巷最忆杭州好滋味

长330米的城隍牌楼巷,南通大马弄,北接十五奎巷。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来杭,在这里“多次登吴山”。至今,这里还是杭州老底子味道最浓的地方之一。

杭州人吃了25年多的游埠豆浆,就在城隍牌楼巷108号。面积不大,每天晚上两三点就开始忙碌,据说,店里每天要用掉一百多斤面粉,炸出1000多根油条,一两百只炸粽子,烤四五百只烧饼,还要卖掉四五百碗豆浆。食客来自四面八方,印度、哈萨克斯坦都有记者来报道。

早上九点的城隍牌楼巷:老底子的杭州生活百态

这里有杭州老派口味的咸豆浆,榨菜、虾皮、油条丁、香葱、酱油一个不能少,离碗50厘米一勺滚烫的豆浆浇下去,配上一根一口下去呱啦粉碎的油条,每一口都是惬意。

游埠豆浆:凌晨5点到下午一点,忙碌不断

滋味总在功夫外,一以贯之的好味道来自带着倔劲的坚持。单从炸油条来说,老板老叶每天要重复上千次,要炸得松脆有嚼劲,全凭经验。刚入行时,老叶端筷子端到虎口剧痛,现在已经不会了。炸油条的锅,每天在煤饼炉的灶眼上要不停地烧十几个小时,都不知道换了多少个。

游埠豆浆

城隍牌楼巷17号的周萍肉粽店,会给你一种很杭州的实在感。

有店名、没招牌,墙上只有一张价目表。这样一个店,开了11年,每天不到8点,准备好的500个粽子便一售而空。

待煮前的粽子

招牌大肉粽,只卖10块,一天只卖20个,每个都足有500g,比一般女生的手都大。“我家的粽子,随便称好了,不够秤不要钱。”老板娘说。

包粽子老板总是亲力亲为

包粽子都是老板亲力亲为,容不得别人插手,老板娘都不行!选肉、切肉、买米、腌肉、挑粽叶、选粽线、包粽子,老板从早上5点钟开始忙碌。5点半送肉师傅上门,送来最新鲜的猪腿肉与肥膘。肉一过午,就不要了,十多年来这个规矩从未变过!

比巴掌还大的肉粽

寻常的食物,正因有了这些匠人的守护,才成了记忆里永难忘怀的滋味。

东清巷杭州丝绸繁荣的见证

东清巷的历史,和杭州的丝绸漕运繁荣分不开。

地处东河旁,南起庆春路菜市桥西,北至凤起路凤起桥西,有诗云:“东城流水汇四隅,城头早暮闻啼乌”。这条长755米的小巷,是杭州丝织业的“绝对领域”。

东清巷街景

60年前,这里曾是一条青石板路,有深院大户、也有寻常人家,大厂会馆和小店作坊共济一堂。

每年,桑蚕吐丝之后、缲车煮茧之前,不远处东园巷397号的机神庙都会有一场大型祭祀,焚香祷祝,希望嫘祖保佑,蚕茧丰收。

这里又是闹市,唱经和尚、游方郎中……天南海北的云游人在此擦肩而过;寒豆儿糖、黄条糕水晶糕……老底子吃食应有尽有;还有各类做糖人儿、卖玻璃弹子、卖洋片儿的小商小贩……时不时带来笑声。

东清巷入口

巷尾的大经堂,是杭城著名的织造会馆。织造会馆往日的气派,连同丝织业的蓬勃一样张扬。“铜环重门,高大围墙”、“雕栏重彩,红灯金额”是面子,里子是一代代养蚕人、缫丝工的辛勤劳作。面子和里子合起来,才有了代代杭州时髦人“衣锦夜行”的风流。

2010年,经过改造,广安新桥边出现了丝绸码头,丝绸漕运的繁荣景象得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