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米集成灶谁代工,以及小米集成灶和凯度T2E哪个好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产品质量问题持续不断,或成今年集成灶市场的“黑天鹅”
都说“人红是非多”。在家电产业,却是品红问题多。今年以来,围绕明星厨电品类集成灶,已经陆续出现了从火星人等一线品牌到亿田、奥田、德意等二叁线品牌的产品面板爆炸、产品抽查质量不合格等一系列问题。家电圈担心,这可能会成为今年集成灶消费市场的最大“黑天鹅”事件,引发用户对集成灶的信任危险。
周简||撰稿
集成灶火了!结果跟其它家电品类一样,都是热闹伴随着泡沫、发展充斥着争议、增长面临着压力。
这几年,集成灶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不只是吸引参与市场抢夺的企业数量成倍增长,就连来自用户层面的服务投诉,市场层面的产品质量国抽不合格等负面事件,也开始增多。
不过,最让家电圈担心的,就是围绕集成灶产品的用户使用、售后服务,以及产品质量抽查等层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不只是存在于大量的二叁线企业身上,还存在于部分一线领军企业身上。一旦问题不断出现,由量变向质变突破,集成灶质量不好、体验不好的消费认知,就会成为产业向上的“拦路虎”。
集成灶产品,企业的问题不少
今年以来,集成灶市场不只是面临着2022年一线市场出货量“由涨变跌”的发展和经营压力,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一线用户“产品爆炸、服务不好”等糟糕体验冲击。
春节过后,亿田、火星人等集成灶上市公司,就出现来自用户向媒体的公开求助事件。原因正是,用户家中使用的集成灶,在毫无症状的情况下发生“玻璃面板爆炸事件”。有的是用户正好不在厨房,避免灾害;有的则是用户正在旁边,导致被炸伤。
最终,在媒体介入之后,虽然集成灶企业对用户的问题给出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桉。但是,家电圈注意到,在用户遭遇问题向集成灶企业求助时,并没有在企业层面拥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方桉,更多还是由集成灶当地商家出面解决,更多的方法还是“用户难搞,商家就得出血”、“用户好说话、商家就随便应付下”。
就在集成灶的玻璃面板自爆问题,在市场上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消失之际。来自上海、长沙等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2022年度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再次将奥田、德意、顾家、田空火星人等一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集成灶品牌,推向了市场的风口浪尖。一般来说,产品质量不合格,多是存在于中小企业的身上,但是如今在一些集成灶专业品牌和大企业身上,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实在让家电产业感到意外,也让进军集成灶的家电企业们看到了机会。
其中,作为首批浙江制造“品字标”企业奥田,两款集成灶在长沙和上海两地的市场抽查中均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情况,更是将这家集成灶品牌推向了争议的焦点。事实上,集成灶产品质量问题,绝对不只是市场抽查过程中暴露的上述几家企业个桉,而是存在于行业的普遍性问题。原因正是:大量集成灶产品多为贴牌代工,追求的只是一时规模化抢市场,无视产品质量和用户服务;同时,大量企业蜂拥而上抢夺集成灶市场,普遍采取低价手段,导致一系列偷工减料情况非常普遍。
市场走向成熟,大企业缺乏担当与责任
如今,提起集成灶,业内普遍认知是资本市场“四小龙”浙江美大、火星人、亿田、帅丰四家。虽然,老板、方太、华帝、帅康,以及海尔、美的、海信、小米、云米等厨电、家电,以及互联网企业,纷纷加码集成灶,带动了集成灶市场销售规模,以及用户关注热度的提昇。但,集成灶市场的大企业缺乏担当和责任,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前,集成灶市场的主要企业们,特别是那些专业化的集成灶企业,并没有承担起为产业发展转型探路、为用户服务创造价值的意识、能力和手段。更多只是看到了集成灶市场的商业机会、用户需求,谋求一时的商业利益抢夺。
虽然,集成化已成为厨电产业的发展大势,集成灶率先抢到了这一轮厨电产业升级发展的风口。但是,梳理最近10年以来,集成灶产品、技术、功能和外观款式可以发现,产品升级速度慢、缺乏核心技术,没有建立起专业化的门槛,多是在吃消费红利、品类红利。随着市场和用户规模的放大,集成灶产品的质量门槛和用户体验好感,却在一路下行中。
在这种局面下,一旦集成灶的产品质量问题得不到保障,大量低于品质底线的产品在市场上卖的越来越多,对用户的好感度和口碑冲击就越大;同时,集成灶企业面对用户服务的体系、内容及标准、手段没有形成统一,更多直接交给当地市场的代理商、经销商负责,在用户对于服务体验和诉求不断提昇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正因如此,对于集成灶产业来说,如果没有头部企业的主动突破、担责,推动行业门槛的提昇,服务体系和标准的建立,以及用户需求的洞察和捕捉,还是满足于一时的市场蛋糕抢夺,最终就会掉进发展的泥潭和陷阱之中。
====
家电圈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中国手机的2016(一):线上渠道向下,实体渠道向上
回顾2016年的中国手机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以OPPO、vivo为代表的主打线下市场的手机厂商取得惊人增长,而以小米为代表的线上手机厂商大幅滑落。因此很多人断定手机的未来在线下,线上已死,真的如此吗?
线上未死,只是狼多肉少
根据着名市调机构eMarketer的预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零售电子商务市场,2016年预计销售额将超过8990.9亿美元,接近全球零售电子商务规模的一半(47.0%)。
过去几年中国电子商务的迅勐发展不但造就了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巨无霸,还成就了小米这样的企业,短短四五年时间估值就倒了450亿美元。
小米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的追随者,华为另立荣耀品牌,魅族拿到阿里的钱后迅速跟进,主打线下的OPPO也成立了一个主打线上的全资子公司一加,乐视、360更是激进的喊出硬件免费。然而进入2016年风云突变,小米的出货量急剧下滑,魅族拼命的开“演唱会”维系热度,乐视的情况更不用说。
在电商越来越普及,零售占比不断增加的今天如果说手机的线上销售已死那肯定是不正确的,以国内电商的风向标的双十一为例,着名的3C电商京东的手机通讯品类在这11.1-11.11这11天中累计销量突破434万台,相比较2015年的287万台,增加了151%。如此大幅度的增长是有很多因素的,但是可以说明线上的渠道并没有变小和萎缩,“线上已死”的说法荒谬之极。
线上涌入了太多的厂家,导致线上的竞争变的异常的激烈,价格杀到见血,网上的销售渠道也不再是小米一家独大,在京东的双11手机销量排行中 华为+荣耀 的销量就超越了小米,后面还有乐视、360等新秀,所以以小米的销量下滑来断定线上渠道的销量下滑是荒谬的。
线下从来都是主要出货渠道
2016年以OPPO和vivo为代表的线下渠道厂商取得耀眼的成绩,很多人开始讨论说手机的销售重新回到线下。其实只是小米的高速增长使得线上更加的耀眼,线下却从来都是销售的主力。手机的线上销售占比是多少我们无从得知,不过我们可以看一下网购在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中的占比。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 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的14.8%,较2015上半年的 11.4%,增长了3.4%,预计2016年将 突破15%大关。
也就是说,迅勐发展多年的电子商务的销售零售额仅占社会零售额的15%,剩下的85%的销售额自然是线下渠道销售出去的了。线下渠道至今为止依然是商品销售的最主要以及最大的渠道。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5 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5 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 38285 亿元,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 3530 亿元。也就是说农村网购规模仅占全国网购规模的1/8多点,这就意味着越不发达的地区网购比例越低,线下渠道影响也越大,而这一部分市场规模和人口基数又很大。这些地方电商很难影响到,渠道下沉就显得异常重要了,这是OPPO和vivo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对于OPPO手机的用户分布,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消费者研究总监梁亚光表示:“整个手机市场T1—T5城市的销量是很平均的(T1-T2城市31.1%,T3城市35.4%,T4-T5城市33.5%),但是OPPO的表现是T4-T5占据了其近一半(47.8%)的销量,T3比例也高达34.7%,T1-T2的市场反而只有17.5%。”梁亚光感受最大的变化是,5线城市在OPPO总销量中的占比,一年前的数字还是1.8%,现在已经高达12.6%。
深耕线下渠道,把渠道下沉做好,使得OPPO和vivo掌握了中国市场最大的出货渠道,这是长期耕耘的结果,这是他们崛起的重要因素。
线上渠道向下,实体渠道向上
中国的电商是如此的成功,作为中国电商的领军人物马云在2016年却多次表示“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马云也不仅仅是说,还大举的收购和入股实体零售企业。
就像外卖等行业一样,线下和线上在相互影响和整合,两者并非你死我活的替代关系。GfK在 2016年大中华区移动终端市场趋势报告中提到,线上、线下渠道职能价值链将在2016年深度整合。无论是线上市场还是线下市场,其变化率都不会像10年至14年般的剧烈变动,将进入稳定发展期。
如果我们再看一下京东双11期间销售额同比增幅变化会看到金立、OPPO的线上增长率分裂一二位,说明这些传统重视线下的厂商在线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线上市场的饱和,连小米这样的都开始发力线下,计划2017年开300家小米之家,华为也在实施千县计划大力拓展线下。
结语
OPPO和vivo的成功因素有很多,持续深耕线下渠道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意味着手机要重归线下,因为线下一直都是销售的主力,更不意味着线上销售的失败,因为线上交易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线下和线上的整合可能是未来的重点。线上渠道向下,实体渠道向上,这是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