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徕卡r50 1.4和r50 2对比 徕卡r50 1.4

发布时间:

--我的徕卡R镜头认识之路

最近工作很忙,人的压力很大,但偶而坐下来抽支烟,看着放在窗台的摄影包,心里总有种欣慰的感觉,突然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就写自己的一些感受吧,对镜头、对摄影、对生活的。

佛家有句话:一花一世界。徕卡R镜头也一样,每一个镜头都可以体现徕卡在135系统的王者地位,但每一个镜头同时也都各具特性,即使是在同一型号不同编号的镜头都有着自己神秘的个性。徕卡镜头不能用“使用”、甚至“把玩”这样的词语,而应该是品味、感悟。

就我个人而言,因为自己太懒,用自动头时看到就拍,站着就拍,完全不去想什么距离、光圈、快门什么的,一塌煳涂,所以就想用用手动镜头,迫使自己多走、多想、多观察,从此就走上徕卡之路。

因为喜欢徕卡,经济上承受了很大压力,几年辛辛苦苦存的一点私房钱全部投进去了,可每每拿到镜头,看到那些隐隐闪着或蓝或紫光芒的镜片、抚摸着那些冰冷的带着岁月回忆的金属镜身,都会有满心的欢喜。LEICA IS LEICA,从这里我才开始明白了摄影的意思,走上探寻美的道路。到目前,我拥有的徕卡R镜头并不多,前前后后有8个,现在只剩下5个,那么就从这8个镜头说起吧。

一、R50/2 E43

我的第一支R头是50 F2 E43口径标准定焦,之所以选择这个镜头纯属冲动之举,因为这个镜头据说是哈苏实验室测评得分最高的叁甲镜头之一,因为这个镜头当时只要3000块,而我当时在股市小有斩获,价格属于可接受范围内,因为这个镜头的卖家在佛山,可以当面看镜头,因为…………,总之所有之所有的一切,让我觉得非买不可了。坦白说,以我当时的器材知识和认知水平,我根本没体会到这支镜头的好处,所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就把它卖给了北京的一个网友,当这个网友收到镜头乐呵呵地告诉我50/2的小口径比大口径成像更德味时,我还茫然地在想“德味”到底是什么味,心里却隐隐有了些后悔。这只镜头给我唯一好处是认识了北京那个网友——一个玩了叁百多个手动镜头的家伙,他在后面给了我很多指点,受益菲浅。

二、R90/2.8

一花一世界

--我的徕卡R镜头认识之路

最近工作很忙,人的压力很大,但偶而坐下来抽支烟,看着放在窗台的摄影包,心里总有种欣慰的感觉,突然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就写自己的一些感受吧,对镜头、对摄影、对生活的。

佛家有句话:一花一世界。徕卡R镜头也一样,每一个镜头都可以体现徕卡在135系统的王者地位,但每一个镜头同时也都各具特性,即使是在同一型号不同编号的镜头都有着自己神秘的个性。徕卡镜头不能用“使用”、甚至“把玩”这样的词语,而应该是品味、感悟。

就我个人而言,因为自己太懒,用自动头时看到就拍,站着就拍,完全不去想什么距离、光圈、快门什么的,一塌煳涂,所以就想用用手动镜头,迫使自己多走、多想、多观察,从此就走上徕卡之路。

因为喜欢徕卡,经济上承受了很大压力,几年辛辛苦苦存的一点私房钱全部投进去了,可每每拿到镜头,看到那些隐隐闪着或蓝或紫光芒的镜片、抚摸着那些冰冷的带着岁月回忆的金属镜身,都会有满心的欢喜。LEICA IS LEICA,从这里我才开始明白了摄影的意思,走上探寻美的道路。到目前,我拥有的徕卡R镜头并不多,前前后后有8个,现在只剩下5个,那么就从这8个镜头说起吧。

一、R50/2 E43

我的第一支R头是50 F2 E43口径标准定焦,之所以选择这个镜头纯属冲动之举,因为这个镜头据说是哈苏实验室测评得分最高的叁甲镜头之一,因为这个镜头当时只要3000块,而我当时在股市小有斩获,价格属于可接受范围内,因为这个镜头的卖家在佛山,可以当面看镜头,因为…………,总之所有之所有的一切,让我觉得非买不可了。坦白说,以我当时的器材知识和认知水平,我根本没体会到这支镜头的好处,所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就把它卖给了北京的一个网友,当这个网友收到镜头乐呵呵地告诉我50/2的小口径比大口径成像更德味时,我还茫然地在想“德味”到底是什么味,心里却隐隐有了些后悔。这只镜头给我唯一好处是认识了北京那个网友——一个玩了叁百多个手动镜头的家伙,他在后面给了我很多指点,受益菲浅。

二、R90/2.8

此头俗称“小头九”, 是与F/2.0的“大头九”对比而言的。在哈苏实验室测评中,这个镜头同样名列叁甲,所以当时买这个镜头时是带有很明确的目标性的。但坊间有人说得分最高的不是普通的90/2.8,而是后期带A的,但不管怎样,这个镜头和M系列的90/2.8是相同结构的,素质极高。在APO问世以前,这支镜头是135摄影镜头世界里的MTF之王,甚至超过着名的苏密克隆(Summicron) 50/2标头。虽然这支镜头光圈只有2.8,而现在1.4的标头满天飞,可与它的成像素质难以匹敌,尤其是它的价格,在135系统中拥有劳斯莱斯身份的徕卡镜头中,非常的平民化,性价比很高。对于它的成像,我想用一个字来表达:“润”!春雨润无声,随风潜入夜,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它征服,被它迷到。相对于上面的50/2,这个镜头是真正引起我对徕卡镜头的强烈好奇的原因,也可以说是把我引见到徕卡这个销金窟的“原凶”。

现在这支镜头已经卖给了四川的一位网友,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我后来有了另一支“牛头”——AEM,这个镜头会在后面再具体说。两支镜头在焦段上稍有重复,而我确实是经济上不充裕,只能牺牲在同焦段上相比“差一点点”的镜头。即使在卖出这支镜头的当天我有些犹豫,因为我不知道今天卖掉了,明天还能不能再以相同的价格找回相同成色的小头九,果然如我所料,徕卡镜头价格涨得飞快,想买回来必须花更多的代价。

四、R35/2.8 E55

买这个镜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事的一个网友在圈内小有名气,很早就开始玩徕卡了,可能有些国外的关系或是经常出国,经常会有一些成色比较好的徕卡镜头出手,价格相对于市场价也还实在,所以找他买的人很多,有一次我在网上随口对他说帮找一支人文镜头,事后就 没太上意,但有一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找到了一支35/2.8,成色很好,符合我的要求,也一定能让我满意,当时我很感动,当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对你的一句随口之言如此上心,这是一种很难得的品质。而且,他在交易方式上没有采取支付宝等手段,而是先货、先把镜头寄给我了。相信别人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就要相信别人,在今天这个人情澹漠、冷暖自知、信用出现严重危机的年代,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点,你能吗?所以收到镜头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款汇过去了,以心对心嘛!事后也证明,这支镜头确定很棒,让我很满意,现在这个无心而得的镜头成了我的挂机头。

R35/2.8在徕卡镜头里面实在是个平民化的镜头,论名气,它比不过APO的镜头、比不过大、小头九,比不过苏密克隆50/2标头,甚至比不过号称徕卡人文之王的R28/2.8,在同焦段里它的上面还有35/1.4和35/2两位大哥,不过就焦段的实用、成像和价格关系而言,它真是太对得起人了。在蔡司镜头里面,有一个D25/2.8很受欢迎,被称之为蔡司的“色彩之王”,那么R35/2.8就是徕卡的色彩之王,出片层次分明、暗部细节保留好、色彩浓郁、艳而不腻、过渡自然。这个头有E43、E48、E55几种口径,我的这一支是E55口径的,目前网上二手的以E43为多,E55较少,E48最少见,我目前还没见到过,而北京那位买了我的50/2的网友就为曾失去一支E48的35/2.8而遗憾至今,据他说E48是成像最有味道的。按我的认识,口径越大,通光量越多,应该成像质量越高,E55的成像质量已能让人惊喜,那么E48的“最有味道”到底又是怎样呢,目前只能神往了!

五、R180/2.8 E67

我个人的感觉,徕卡的180焦段是一个王牌焦段,也是徕卡最成功的一个焦段。在这个焦段出了太多的“一代铭镜”,比如R180/2.8 APO(简 称AET),又比如R70-180/2.8 APO,都可以说是“徕卡中的徕卡”,价格之高直抵一部小汽车,本人就只有流口水的份了。即使是加拿大生产、目前性价比相对较好的R180/3.4 APO也是倍受徕友追捧。尤其是AET(尽管我没有,说到这里也不得不多说它两句,因为实在是引人注目),可以说是目前135系统中最好的,用“传奇”来形容它一点都不过份,它的MTF曲线之高之平令人瞠目结舌,这最直接的表示就是用它拍出的片子能经得起高 倍放大,其出片正如一位徕卡老玩家所说:“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在它问世以前, Leica R100/2.8 APO即AEM是MTF的王者,号称“徕卡的参考级镜头”,但AET横空出世后,AEM就不得不把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让出来。

扯了这么多,再回到我手上镜头,这是180/2.8的二代产品,镀膜进行了改进,重量相对一代减轻了一半,使得手 持不再困难,而且我这还是后期编号、方字版的,说到方字版再多说两句,这是后期镜头最直接的表示,后期就意味着镜头成色会相对较好、镀膜改进过的,我现在手上的五支镜头有四支都是方字版的,成色都是很新的,欣慰呀,当然寻找它们的过程也是蛮不容易的,就像玩徕卡的常说的,镜头有时只看缘份的。虽然这只是徕卡180焦段最普通的一个镜头,我用它目前基本只做了一件事:拍荷花,但其成像依然让我兴奋不已,不愧“荷花利器”之称。圈内曾说徕卡对红、黄色的表现是最纯正的,对蓝、绿色的表现,则是无敌的,这一点我觉得在这支R180/2.8上体现出来了,尤其是红、蓝、绿叁色,纯正、高贵、典雅,如透窗黎光、如春风渡绿、又如蓝黛初施,如梦如幻,成像上外柔内锐,自然秀爽,正如烟雨江南,斜风细雨,泛舟镜湖,纵马柳林。

但是180焦段从日常角度来说使用频率很低,用北京网友的话说是个“尴尬”的焦段,正因为如此我有段时间也想把他卖掉,回笼资金嘛。但到最后我都实在下不了决心,所以目前虽然我把它挂在二手网上,但却标了一个高于市场的价格,也许从心里来说我是不太想卖的。现在二手徕卡市场价格一路走高,我有时就想如果真有人出了这个价,我卖还是不卖,这真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六、R100/2.8 APO ROM(简称AEM,即APO ELMARIT MACRO )

写到这里不得不浓墨一笔,因为这是我目前唯一一支APO镜头,唯一一支徕卡参考级的镜头,这是一众徕卡异口同声称到玩徕卡必玩的镜头。选择了它就是选择了莱卡、就是选择了正确。

写这个镜头之前,先讲一些术语知识,就当自卖一把吧。

APO:即Apochomaticcorrection,大意是讲“色差修正”,色差校正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等级,分别是Achromats、Semi-apochromats、Apochromats和Super-achromat。APO属于第二级,至于顶级的Super-Achromat,目前只有哈苏系统的望远镜头才有,售价非常非常惊人。APO其实并不是一项镜片或镀膜技术,而是一种标准,其标准之高使其对配精密度要求非常严格,这种镜头原则上非经原厂专业级技术拆装,那么就完蛋了。也正是因为这种高标准使其成像具有惊人的高素质。

Elmarit:徕卡镜头只要光圈值为2.8的,便会取名Elmarit。

ROM:即Read Only Memo,是在镜头尾部加装了记忆读取功能芯片,使用在后期R机身上可以得到更精确的曝光控制。当然在非R机身上比如佳能或尼康机身,这个功能是没有用处的,不过ROM镜头一般都针对数码改进了镀膜,成像会好很多。

MACRO:微距镜头的意思。

对于这支镜头,我现在反而不知道怎么说了,主要我目前摄影技术太狗,还没有办法尽情发挥它的威力,说通俗点我还掌握不了它,只因为它太优秀;另外也是因 为它太贵,当初买它是真是咬着牙买,买回后一直视若压箱珍宝,用得比较少,你想想几个它就可以买我一部车的镜头,带着它出去风吹日晒,心痛呀!

不过从目前拍的几片中,我似乎又可窥见他散发出来的耀眼光芒。虽然是一支微距镜头,但远近适宜,近可入微,中可拍人,远可打花打鸟,绝对是珠连璧合之全能冠军。成像上焦点锐利,分辨率极高,极其优异的细节表现力,2.8光圈全开已有让你咋舌的表现;画质细腻,层次分明,过渡迷人,主体刻画突出,影像立体感很强,有时如那化不开的浓情,散发一股澹澹的奶油香味,有时又如油画般厚重而且带着一股澹澹的怀旧情怀;出片色彩别具风味,虽不如蔡司般浓郁,但取向真实,一般镜头无法比拟的,也无法通过后期PS实现。在这支镜头上,我才拍出过一次号称徕卡独特品质的片子:“变玉”。在机械性能上,制造工艺和材料是民用器材的最高标准,完美的调焦手感,经典的设计,加上微距镜头前口凹陷,拿在手上就像是一件闪烁幽暗光芒的玄铁酒器,实在是一枚强悍的顶级100mm微距镜头,实在是配得上它高贵的身世和无穷的影响力,坊间也爱称其“玉麒麟”。

七、R21/4 SUPER ANGULON

无论是日常谈论还是各项资料,好象徕卡徕卡不是很擅长设计、制造广角镜头,但目前R19II和R21-35却都是广角镜头中的重量级选手,R19II更是让广大影友津津乐道,尽管价格奇高,仍有很多人趋之若鹜。而R21却有点默默无闻的感觉,尤其是F4的光圈一直被很多人诟病,在我买这支镜头里,周围的朋友多数都是不太赞成的,但用过之后,我才发现R21同样是广角的巨人。

R21的血统并不是纯徕卡的,它是由德国施耐德公司的设计,所以冠名“超级安古龙”,从镜头的设计和制造方面来说,施耐德公司实力与蔡司公司可一拼高下,只是现在施耐德公司主攻中大画幅相机镜头,所以135 系统少见作品。不过,玩摄影的都知道大名鼎鼎的B+W的滤镜,这就是施耐德的杰作,一个滤镜能卖到7、8百块上千块,大家还都认可,可见其镜片和镀膜技术上的实力了。

R21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蓝”,真蓝,无需PS,无需调整饱和,无需拉曲线,直出的片子都很蓝,甚至要减蓝饱和,尤其是在漫射光或者比较暗的条件下,比如晨景,片子拍出来就是蓝汪汪的一片,即使是拍雾景,也会有一种澹澹的古蓝调子充满画面。后来和一些网友聊天时,大家都说R21很棒、很德味,大家发的片子也都是把水拍得幽蓝幽蓝的,估计称赞的就是施耐德这种风格,套用徕卡的话说就是:Schneider is Schneider。再看看它仅是R19II叁分之一的价格,你真会觉得R21是很可爱的。因为这种令人着迷的风格,所以尽管我的这支R21是现有5支镜头 中成色最差的,我还是很喜欢它,而且用得比较狠,旧也有旧的好处,不太心痛。

不过,由于机身的限制,21的广角用在我的机器上只能算35的视角,人们所说的如年长的诗人般广阔的视角、非常的舒服并令人回味的全开暗角只能待全幅机再体会了。而在找了若干客观理由之后,我也不得不承认,广角确实很能把握,我现在可以用中长焦把静物拍得有点模样,但我的审美、选材、用光、构图、经验等方方面面的缺陷使我用不好广角,拍的片子就是一个烂,这真是我又爱又恨之焦点。

八、R50/2 ROM E55

本文开头的照片就是这个镜头拍的,带ROM的的确不一样。

我买进的第一个徕卡镜头是50/2,第一个卖出的镜头是50/2,现在最后买的也是50/2,是什么让我对这个型号的镜头无法割舍?可能就是因为50的标准焦段。50焦段很好用,也很难用好,布勒松、卡帕、马可吕布……,多少大师用50标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影像,能用好50标,你不是大师也具有大师的潜质。

这个50/2和第一个又有些不同,一是口径大了,二是带ROM了,成像质量会更好。50标头是各厂家研究得无比透彻、生产得无比众多的镜头了,玩摄影的人谁没玩过50标头呢?其实这个焦段的镜头没有一个是差的,都很厉害,即使有差距,也不会很明显,像佳能的50/1.8和50/1.4,后者价格是前者的叁倍,谁敢说后者就比前者好叁倍,可能就连半倍都不敢说;即使徕卡本家的50/2和50/1.4,后者是前者价格的一倍多,又有谁敢说50/1.4就比50/2好,相反50/2是哈苏实验室测试的叁甲,50/1.4却不是。作为徕卡的标头,50/2被公认为经典,素质是不用怀疑的,镜头上标识的苏密克隆(Summicron)拉丁文原意就是“皇冠”。双高斯结构的天生优势、顶级用料、精密做工使50/2成为综合素质最高的标头之一。

对于这个镜头我使用的最大体会就是:色彩艳丽润泽、层次感极强、解像力极高,一米到叁米之内的人像、小品无敌杀手。

所有的徕卡R镜头,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光圈全开就很好,各档光圈下的一致性成像优秀表现。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全开光圈使用,就像通常所说的,全开光圈都不能用,你买徕卡干什么?

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只想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一花一世界,每个R镜头都是一个故事,都有一段传奇,你都可以从它独有的视角里发现不同的世界。但镜头提供的只是视角,发现还需你自己去做,正如同昔时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尊者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成就了禅宗的迦叶初祖。若无超凡法眼、涅盘妙心,怎能识得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怎能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

述写8支镜头只是对过程和经历的复现,而其中却是心情的旅程和领悟的升华,每一镜头的来到都会迎来一次绽开,每一个镜头的离开又会引起下一次绽放,无数的绽放错落相辉,映照的是整个世界,展现的是千姿百态的美丽,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世界本无定势,美却无处不在,

从摄影走向了R镜头,又从R镜头再认识摄影,再通过摄影去认识世界,我希望通过有限的镜头寻找无限的美,从这朵花中找到我的世界。

书接上回,言归正传。

柯尼卡ar57f1.2:当年顶级的大光圈镜头,f1.2出来的画面比较柔和,拍人像那种浅景深还带一些环境所能营造的氛围,是其他焦段镜头代替不了的,我相对喜欢用标头拍环境人像,好用,省时省力。这只镜头粗壮结实,做工手感都不错,柯尼卡号称东方徕卡,还是有道理的,如果说缺点,就是镜片随着时间推移,会变黄,这也是当年使用镧系镜片的原因,这种镜片当年也算是好东西,是在当时的工艺水平下提高成像的手段,但明显变黄确实是个问题,虽然可以设置好白平衡拍摄或者后期调整一下,色彩出来还是很不错的,但问题就是问题,所以要客观地看待镧系镜片,宾得太苦玛也有这种现象,但有些二手镜头商把这个作为卖点就有点不厚道了。

柯尼卡ar57f1.4:做工也不错,在日头里面算扎实的,最大光圈成像比较柔,用过几只,都一样的效果,但散景漂亮,在背景复杂的情况下,运用得当,散景犹如油画笔触的效果,实在是迷人,就这一点,值得感受感受。

徕卡r50f2:徕卡里面最普通的镜头,但徕卡到底是徕卡,使用中发现色彩独到,锐度和奥林巴斯om50f2差别不大,做工也很好,边缘的成像也可圈可点。R50也算是很多刚开始玩徕卡的第一只入门镜头。

福伦达50f2.8:这只是旁轴相机上改口镜头,和dkl50f2.8差别不大,分辨率不如柯达雷丁娜50f2那只好,但做工很好,造型漂亮,彷佛工艺品一般,价格也便宜,肤色表现比较正,在一定的距离,散景会呈现旋转的效果。对焦在最前端,手感顺滑但不是太方便,这种镜头玩的就是感觉和情怀,几十年的老镜头不但能正常拍摄,而且表现不俗,放在写字台上,就算不用,看看也赏心悦目。因为是改口镜头后面转接处加了调焦桶很方便地变成小微距镜头,多了一个玩法。

佳能fd50f1.4ssc版:f1.4柔和,到f2.8锐度就很好了,比较了nfd50那只,色彩比nfd强多了,散景也漂亮,也有笔触的效果,光斑会呈现圈圈的感觉,这种漂亮的散景会让人着迷,如果不考虑创作,拿这只头玩玩画面和一些小情绪非常的不错。做工还是比较结实的,对焦手感不错、光圈环转动手感就比较普通了。

佳能nfd50f1.2L:佳能红圈的色彩不需要多说了,还是很到位的,但和德系镜头的感觉还是有所不同。F1.2中近景拍摄对比ef50f1.2L,比ef锐度高,但中远处,就有种柔焦的感觉了,如果拍摄人像和小品运用好,散景太迷人了,如果喜欢玩画面,强调散景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大光圈是不可代替的。这只镜头虽然有着f1.2的大光圈,但做的比较小巧轻便。

适马50f1.4art:其实作为玩家一般不会买这种镜头的,但为了感受f1.4就能纤毫毕现的效果,还是买来了这只镜头,自动镜头外拍干活使用效率相对高一些,f1.4果然没有失望,真的是除了索尼fe50f1.4那只以外,我目前用过最锐利的。庞大的体积,笨重呆板的造型都不是大问题,但这只镜头的色彩表现以及最大光圈的散景就比较差强人意了。但这些都不会妨碍拍出好的照片,只是缺少了一些可玩性。

哈苏cf80f2.8:中画幅镜头,这个焦段在中画幅里面就是标头。蔡司制造,做工扎实,外观有比较强的工业设计感,对焦环比较窄,对手感有一定的影响。t*镀膜。哈苏的中画幅相机当年还是很有名的。因为转接全画幅相机上使用,也没有体现出这只镜头的优势,f2.8时分辨率就不错,色彩稳重,高光能压得住。

东蔡80f2.8:p6口,法兰距很长,基本什么相机都可以转接,中画幅镜头,分辨率还可以,但锐度不高,最大光圈有渗光现象。分辨率简单理解就是画面的细节,这只镜头表现还是可以的,锐度不高是指镜头的反差比较低,加上渗光,让人感觉画面不够锐利。其实这种现象老镜头里面经常遇到,因为镀膜的老化、灰尘等等都会造成反差降低,画面灰暗的现象,这种情况和老镜头的设计成像特点不是一回事,要注意区分。这只镜头价格低廉,最大光圈成像柔和,一定的位置会有柔焦的效果,色彩不算突出,浓浓的胶片怀旧感的成像,这个就看各人喜好了。做工典型的东蔡特点,不是很精致,但手感还不错。属于价廉物美的一款,比较好玩。

康泰时645相机45f2.8:这只镜头是中画幅镜头,在中画幅上应该算小广角镜头。因为转接全画幅,也相当于标头,这只镜头就是大啊,但做工和成像优良,在微单上可以自动对焦,虽然是后期的镜头,还保留一贯的康泰时的风格,色彩鲜艳明快,饱和度高,有现代镜头的一些特点和感觉。做工精细,宽大的对焦环,把持和手动对焦都很方便。

徕卡m50f1.4:(感受就是没有缺点焦外不用说,焦内光圈1.4至16都一样。光影表现正宗的所谓徕卡调子。和他的弟弟35/1.4现行版一样。阴天弱光优势超群。抗逆光少差只是相对蔡司比。)以上是朋友的原话。问题是东西是好,价格也好啊。经常听到一些刚接触摄影的朋友的疑问:大叁元不是最好的镜头吗?拍人像据说小白兔最好?为什么不告诉他们,可以试试小痰盂,可以试试85f1.2,可以试试徕卡m双a,还有空气切割机。很多愿意多花些钱但又不知道还有定焦镜头可以选择的业余爱好者和初学者应该更全面客观地和有一定的预见性购买器材。

现代很多镜头因为非球面镜片的运用,把锐度做高,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散景的平庸,因为成本的控制,也不太可能用太好的玻璃,只好增加体积,使用优良的玻璃材料带来的成本提高要比增加体积带来的成本要高的多才对。用镀膜来弥补镜片材质的不足也是节约成本的好办法。这也是很多老手动镜头几十年后,色彩仍然有特色也优秀的原因,玻璃材质好,不计成本严格的工艺还是有道理的。

如果想感受定焦的魅力,大光圈的魅力,建议从标头入手吧,它不会让你失望的。还用过雅西卡、尼康、宾得k系、太苦玛、蔡司ze等标头,同时代的日本镜头各个品牌相同档次的差别不是太大,就看各人的喜好了,因为资料都没有保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绝大多数的摄影爱好者对摄影还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知,也有自己喜爱的题材和想法的,但很多爱好者以前没有接触过摄影,不太了解器材,也不一定对器材感兴趣,所以希望通过这些简单的描述和实际的图片对他们有所帮助。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没有必要一把菜刀,又切肉又切水果生熟溷用,再买几把专门用途的刀更合理,镜头也是一样的道理。

最后补充几句话给初学者:如果在使用某个焦段的镜头感觉不舒服,反复用也没有感觉,建议就先放弃这个焦段,因为每个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有人是收缩型的视角,有人是发散状的视角,所以有的在长焦上得心应手,有的在广角上运用自如。这种生理上的区别就像左撇子,没有必要强迫自己改变习惯,也没有必要要求自己所有焦段都可以用好。一辈子能把几个焦段运用好,拍出好作品,就是了不起的事了。

最近使用了几款国产手动镜头,做工和成像让我一改对国产镜头的印象,因为用的比较少,这里就不多说了,以后有好的使用感受和图片,一定会及时和大家交流。

(特别感谢影友蛊虫、丸子爸、纤墨阁小主提供的部分图片)

我是小光圈摄影,一个追寻乐趣而热爱生活的摄影人,欢迎各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摄影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相互交流、分享、学习摄影经验和技术。关注我,分享生活,分享艺术。